-
中醫腫瘤學家周岱翰:中醫藥是晚期癌癥治療手段
“腫瘤是一種慢性病,在中醫藥的治療下,‘帶瘤’也能延長生存時間。” 第三屆國醫大師、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腫瘤中心主任醫師周岱翰接受采訪時稱,“綜合治療”是中西醫的共識,中醫藥治癌是繼手術、放射、化療后的重要措施,亦是晚期癌癥的治療手段。
周岱翰出生于汕頭的醫學世家,從廣州中醫學院醫療系畢業并成為中醫師。
-
廣東名中醫許學猛:治骨更治心 人病要同治
“中醫講求‘天人合一’,在治病中注重將醫理與常理相融合,預防和治療相結合,心病和身病一起治。”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廣東省第二中醫院副院長許學猛認為,醫生不能僅僅停留在解決病痛本身,還要深層次地解決疾病的根源,使患者的軀體、心理、思想三方面都健康,實現人病同治。
在“骨筋肉并重”學術思想指導下...
-
“現代急癥中醫”概念提出者陳鏡合:中醫急救前景越來越好
“中醫能治療急癥。”從事中醫救治急癥四十余載、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心血管科教授陳鏡合稱,在治療急性胃腸炎、輕癥心絞痛、輕癥腦梗死或出血等急癥治療方面,中醫藥可以彌補西醫的不足。
陳鏡合提出“現代急癥中醫”的概念,根據中西醫之不同優勢,在疾病的不同階段,按實際情況使用中西醫。
-
名老中醫邱健行:中醫藥走向國際 標準化和產業化要先行
“中醫藥要先有標準化,才能產業化,最后走向世界。”中國名老中醫、廣東省第二中醫院脾胃病科主任醫師邱健行認為,中醫藥要走向世界,標準化是必由之路。例如,中醫對疾病的診療以及中藥的種植、加工、炮制等都應有標準,這樣才能讓海外認可。
邱健行擅長治療脾胃肝膽疾病以及血證病,亦擅長婦科以及內科……
-
中醫腦病學科開拓者劉茂才:“中西結合”成就“腦病圣手”
“中醫和西醫在不同的歷史條件下發展起來,存在不同的思維方式。在臨床診治上各有長短,都難包打天下。”在坊間有“腦病圣手”之稱的廣東省中醫院腦病專科主任醫師劉茂才認為,救治病人,關鍵是要知己知彼,中西醫結合,才能有更好的診治效果。
劉茂才從事中醫內科臨床工作56年,尤其擅長腦病疑難雜癥診治……
-
國醫名家禤國維:勤學醫源采新知
行醫近六十載,創新中醫皮膚病外治法體系,揚名海內外;耄耋之年,仍堅持每周出診6天。國醫名家禤國維以“勤學醫源,廣采新知”作為治學格言,融會貫通中西醫。
記者近日在廣東省中醫院專訪世界中醫藥聯合會皮膚科專業委員會名譽會長禤國維,年過八旬的他面色紅潤、笑容和藹、思維清晰……
-
中醫婦科名專家歐陽惠卿:兼收并蓄 細大不捐
“為學必須銖積寸累,兼收并蓄,細大不捐。”善用中醫療法治不孕和婦科疑難癥的歐陽惠卿被譽為“送子觀音”,作為首屆全國名中醫的她,關注到越來越多的海外團隊正在利用高科技手段研究中醫藥,加之網絡的發展有利于海外團隊與中國的中醫專家交流,“我對中醫走向國際化很有信心”。
日前,歐陽惠卿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
中醫名家林毅:挑戰疑難病癥半世紀
出生于西醫世家,卻結緣中醫,終成中醫名家;挑戰乳腺疑難病癥半世紀,首創中醫乳腺病專科。廣東省中醫院乳腺科主任醫師林毅,把攻克危害婦女健康的乳腺良惡性腫瘤、增生性、炎性疾病及疑難病癥,定為人生主攻方向。
林毅在潛心研究中醫的同時,關注現代醫學的發展,并把西醫最新診治疾病的理論、方法與技術運用到臨床診療之中。
-
盧傳堅:中醫是文化瑰寶 樂當中醫文化“翻譯官”
“中醫藥是中國人的福氣。我作為一名中醫師,有責任推進中西醫結合的研究。”廣東省中醫院副院長盧傳堅是一名典型的中醫,說話中氣十足,采訪中不時發出爽朗的笑聲,正如她傳授的養生秘訣,“做人要開心,睡好子午覺”。
在中醫藥國際化進程中,標準化很重要。”盧傳堅稱,要用世界認可的語言講述中醫藥的奧妙。
-
“治未病”大師楊志敏:中醫情結在我血脈里傳承
楊志敏祖上世代行醫,她高考第一志愿便填報廣州中醫藥大學中醫系,“我的父親和祖輩代代相傳,用中醫藥的技術和方法為老百姓解決疾苦,自小中醫情結就在我的血脈里傳承”。
畢業后,楊志敏師承國醫大師顏德馨、鄧鐵濤等多位名醫大家,主要從事中藥、針灸及砭石療法治療各類失眠及亞健康狀態辨識調治的臨床以及基礎研究。